online gambling singapore online gambling singapore online slot malaysia online slot malaysia mega888 malaysia slot gacor live casino malaysia online betting malaysia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mega888 3大面向一次搞懂區塊鏈,美國NASDAQ、跨國銀行都搶著用


比特幣雖有去中心化且資料無法被竄改的好處,但其非實名制特性難與現實世界接軌,此外,其網路算力具有被少數人掌握的風險,以及結算速度瓶頸。不過,比特幣採用的區塊鏈技術,卻能被改良來應用在許多金融、非金融領域,作為新一代的多中心化資料庫,這也是為什麼跨國銀行都棄比特幣,卻爭相要採用區塊鏈技術

 

比特幣所採用的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在國外已是金融業者搶進金融科技的一大關鍵核心技術,不僅42家知名銀行組成聯盟,美國NASDAQ也早已採用區塊鏈技術打造自家的新交易平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在去年底准許Overstock用區塊鏈發行股票,目前全球投資區塊鏈新創的金額已破10億美金,不過,區塊鏈並不限於金融領域應用,也可應用於政府稅收、供應鏈協同供貨、智慧契約、食品履歷、智慧財產權證明、群眾募資平臺等需要更高監管性與追蹤性的領域。

在臺灣一手推動區塊鏈技術研發的臺大資工系副教授廖世偉,曾因對Android平臺的開發貢獻而獲Google創始人獎,2年前他離開Google總部後,率領學生投入區塊鏈技術研發,隨後其學生組成DiQi團隊並將研發成果貢獻給臺大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成為臺灣第一套自行開發的區塊鏈協議GCoin。

GCoin區塊鏈開源釋出後引發國內各界的高度關注,銀行、科技大廠和新創團隊都積極想要搶進這個領域。不過,大家對區塊鏈技術的本質了解有限,也很容易把區塊鏈和比特幣混為一談,因此,廖世偉與DiQi共同創辦人張哲瑞分別從效率面、安全面、法規面,完整解釋目前區塊鏈技術進展,並與比特幣做出區別,同時,概括目前各界對區塊鏈的擁抱與發展情形。

為什麼銀行棄比特幣,卻爭相要用區塊鏈技術

開始談區塊鏈之前,得先知道它為什麼這麼紅,而我們又為什麼需要搞懂它,先從全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說起,大家應對金融科技不陌生,臺灣去年開始積極追趕全球的腳步,然金融科技範疇極廣,從支付、借貸、保險、證券、數位貨幣到理財機器人都算在內,雖然喊得沸沸揚揚,金融主管機關也確實努力鬆綁法規、籌設基金又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不過實際上,臺灣能推動的金融科技領域非常受限,如P2P借貸、純網路銀行都被綁住雙腳,比特幣也未受正面關注,導致現在大多仍侷限於支付領域,拼命推電子支付。

這也是因為,大家常以顛覆一詞談金融科技,諸如矽谷要吃掉華爾街的午餐、銀行分行即將消失等話語帶給金融產業莫大的威脅,對金融產業而言,一方面怕業務遭侵蝕,一方面又想搶占先機,因此在投資新創同時,又不敢真的採用,雙方始終找不到最佳平衡點,尤其臺灣的銀行受到高度的監管與保護,更難跨出這道圍籬。對消費者而言,雖然被簡單便利又省手續費所吸引,不想再與銀行打交道,卻又憂心新型態的模式安全性是否足夠。

再加上不少金融科技創新商業模式與既有體制異質性太高,金融機構不敢輕舉妄動,如比特幣儘管具有去中心化且資料無法被竄改的好處,但其非實名制特性難與現實世界接軌,因此銀行根本不想接受這種數位貨幣。除此之外,比特幣雖強調是自由公平的開放社群,所有人都可以參與交易驗證,但最終算力仍壟斷於少數人中,可從去年底比特幣擴容會議上只有少數人出席的情況看出端倪,再者,比特幣區塊鏈目前仍存在51%攻擊的風險,以及10分鐘的結算速度瓶頸。

不過,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卻能被改良來應用在許多金融、非金融領域,不只作為新一代的多中心化資料庫,更被稱作是Trust Machine,這也是為什麼跨國銀行都棄比特幣,卻爭相要採用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怎麼運作?

廖世偉解釋,區塊鏈技術由密碼學、數學、演算法及經濟模型所組成,結合點對點的網路關係(P2P),並採用分散式共識演算法,來解決傳統分散式資料庫的同步問題,可說是一套整合跨領域技術的基礎建設。

以金融應用為例,其運作原理由多個節點組成一個網路,當某一個節點要發起一筆交易時,會先將交易廣播給其他節點,此時所有節點都可以經由共識演算法來決定誰可以驗證這筆交易,而這個取得共識過程(比特幣區塊鏈稱作挖礦),就像是讓所有節點一起來解一道數學題。

各節點解題過程中,驗證中的交易資料會被打包至區塊裡,並透過嚴格的密碼學規則來保護,一旦區塊中的資料遭到竄改,或不符合密碼學規則時,該區塊便會失效,無法完成交易驗證。

當其中一個節點先解出題目時,便由該節點將驗證過的交易寫進區塊鏈中,並廣播通知其他節點。而資料一旦被寫進區塊鏈之中,便無法再被竄改。這樣的機制讓所有節點能共同維護一本帳本,並由每次最快解題完成的節點來負責記帳,以確保公平性,一旦有人入侵網路想竄改帳本紀錄,也會立刻被發現。

比特幣只是其中一種區塊鏈技術應用

廖世偉解釋,在區塊鏈出現之前,大部分的網路交易都仰賴金融機構作為可信賴的第三方。在這種基於信用的模式下,所有交易資訊的提供與存儲都被掌握在第三方手上,交易者對於第三方必須完全信任,並且無法參與驗證。

2008年出現的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概念性驗證,其採用密碼學技術來控制貨幣的生產和轉移,屬於一種加密電子貨幣,比特幣可經由挖礦的過程產生,並讓所有參與者透過驗證交易和記錄來獲得比特幣,作為手續費,使得支付的過程可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一方,中間不需要再通過任何金融機構或第三方機構。

不過,比特幣只是其中一種區塊鏈技術應用,廖世偉認為區塊鏈最重要的核心創新在於其算法算力,也就是共識演算法,而不同的區塊鏈技術採用不同的共識機制。

由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開源,大家都可以拿來修改成自己的版本,或是重新開發一套新的區塊鏈,如臺大目前開源釋出的GCoin、Linux基金會的Hyperledger和Ripple,都是不同於比特幣的新區塊鏈協議,這些區塊鏈和比特幣區塊鏈已經大不相同,這裡我們便以比特幣區塊鏈和GCoin區塊鏈作為主要比較對象。

效率面:10分鐘結算速度成比特幣一大瓶頸,GCoin區塊鏈每15秒可結算一次

效率面可從結算速度來看,理論上比特幣區塊鏈每秒可處理的交易筆數(TPS)為7筆,每10分鐘可完成一次結算,而GCoin區塊鏈則15秒就能完成一次結算,大幅改善了比特幣的結算速度瓶頸。DiQi共同創辦人張哲瑞解釋,區塊鏈的結算速度在第一個區塊產生時就會先設定好,而這個時間取決於驗證題目的難度及網路節點的運算能力,要在兩者之間取平衡,但是,如果將結算時間設定的太短,容易產生分叉情形,也就是各節點沒有取得一致的共識,導致帳本不同步。

此外,參與節點數、交易廣播到各節點的速度也都是影響因素。張哲瑞也說,如比特幣這種非實名制的區塊鏈,因為強調公平性,因此有太多節點同時一起解題,得花最多時間在決定驗證者的階段。而像GCoin這種實名制區塊鏈,儘管結算速度已經遠高於比特幣,但在廣播的機制上仍然會遇到一定的效能瓶頸。因此,若要縮短結算時間,不只要修改最開始的區塊,還得解決分叉的問題,而DiQi研發的動態難度調整技術,便是為了要降低產生分叉的機率。

安全面:GCoin區塊鏈採動態難度調整技術解決比特幣遇到的51%攻擊風險

動態難度調整技術也解決了比特幣的安全隱憂,從安全面來看,比特幣區塊鏈設計的一大問題是,如果區塊鏈網路中有人掌握了51%以上的運算能力,也可說是過半的運算資源,就有可能會破壞區塊鏈網路的安全性,掌握交易驗證權利,就是所謂的51%攻擊問題。因此,張哲瑞表示,他們調整許多參數,也花很多時間做演算法優化,讓各節點仍具有公平的驗證機會,確保即使有人壟斷大半的區塊鏈網路運算能力,仍無法掌握每次的交易驗證權。

簡單來說,比特幣原本採用的工作量證明做法(Proof of Work),像是發同一道題目給大家解,誰先解出來就有驗證交易的權利,而DiQi改用動態難度調整技術後,就是透過演算法分發不同難度的題目,如果節點運算能力較強,一直取得驗證權力,就給較難的題目,這麼做可提升公平性,讓各節點都有機會算出答案,而不被少數人掌握。

廖世偉表示,以前的網路沒有透過算法算力來保護,像是傳遞郵件的過程都可能被竄改,但在區塊鏈中,受到密碼學和數學保護,其安全加密機制即使是當今運算速度最快的電腦天河二號,也得花相當於250兆年(2的48次方)的時間才能破解,他們認為目前來說,區塊鏈是足夠安全的,並具有可追蹤性與不可竄改的優勢。

法規面:區塊鏈加上認許制,能配合金融監管所需的反洗錢與身份驗證規範

再從法規面來看,廖世偉表示,這也正是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最大的不同之處,由於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的應用,因此面臨各國法規的限制,但區塊鏈本身可結合認許制或其他方式來管控節點,決定讓哪些節點參與交易驗證及存取所有的資料,並提供治理架構(Governance Structure)及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兩大關鍵特性。他也表示,GCoin的G具便有Governance Structure及Global這2層涵義。

目前區塊鏈可分為非實名制和實名制兩種,前者如比特幣區塊鏈,後者如GCoin區塊鏈。GCoin區塊鏈目前已經做到可認許制 (Permissioned Blockchain),能配合金融監管所需的反洗錢 (AML) 與身份驗證 (KYC) 規範。

張哲瑞解釋,銀行和金融機構想採用的都是實名制的區塊鏈,為了滿足金融領域的應用需求, DiQi團隊從去年開始,開發新的區塊鏈架構,要讓區塊鏈上的節點具有不同的身分,包括聯盟(Alliance)、發行者(Issuer)及一般使用者(或稱錢包),其中,只有聯盟成員才具有驗證交易的權力,各個發行者可產生資產,而一般使用者則指用戶或錢包。

在結合認許制之後,廖世偉認為,若善用其不可竄改性與可追蹤性,區塊鏈將是政府建立可管可控的IT基礎建設時的一大利器。他也強調,若想要應用在現實世界中,確保交易紀錄的安全性及可追蹤性,就必須採用實名制才能運作,如臺灣的自然人憑證便採用實名制。而比特弊是並非實名制,無法與現實世界融合,大家都看得到公有金鑰,但不知道這把金鑰對應到哪個人,沒辦法追蹤交易來源對象。

廖世偉也說,這世界原本存在兩種信任體制,一種是相信政府或大公司的中心化系統(中心化系統),另一種是只相信自己,也就是所謂的分散式系統,基於零信任基礎下,每個人都擁有完整帳本,如比特幣區塊鏈,但這樣衍生多餘性和複雜性,不僅每個節點都可看到完整帳本,在交易傳遞上也因此較為複雜,因此現在出現了第三種選擇,也就是如GCoin這類的新一代區塊鏈,不僅做到去中心化,同時藉由認許制來控管節點的身分與驗證權力。

為什麼全球42家銀行搶著加入R3聯盟

目前區塊鏈可分為底層協議、服務供應商以及區塊鏈上層的應用,張哲瑞表示,如比特幣、Ripple和GCoin,都是最底層的區塊鏈協議,而區塊鏈服務供應商有的會自己開發一套區塊鏈,有的拿現成的區塊鏈協議來改,再提供API或是服務給金融機構,最上層則是區塊鏈應用平臺如比特幣交易所、或是美國NASDAQ所採用的Linq交易平臺。

對銀行來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自己採用一套區塊鏈來提供服務,如美國NASDAQ所採用的區塊鏈平臺Linq,另一種則是和別人一起共用同一套區塊鏈,如全球42家銀行組成的區塊鏈聯盟R3,便是想要找出一套大家都認定的區塊鏈,作為這些銀行之間的交易清算平臺。

取得區塊鏈原始碼不難,難在找到對的區塊鏈服務供應商

以目前全球的發展狀況,區塊鏈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其次才是亞洲,且以中國為主,廖世偉表示,北美約有10幾家區塊鏈服務提供商,並且獲得當地金融機構與政府單位的重視,而臺灣目前真正握有實際技術的區塊鏈服務商不多,大部分只是比特幣交易商。

他認為,科技問題就是人才問題,目前幾乎所有區塊鏈協議都是開源的,因此要取得區塊鏈協議的原始碼不是問題,重點是要找到好的區塊鏈服務供應商,協助導入現有的系統。而銀行或金融機構得對區塊鏈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知道該如何選擇,並應用於適合的業務情境,除了DiQi之外,目前幾個知名的區塊鏈服務供應商包括Digital Asset Holding(DAH)、Chain.com和Mijin。

進入新區塊鏈時代,未來仍採用傳統資料庫的銀行恐被淘汰

現在就像是區塊鏈的戰國時代,由於區塊鏈有技術上的進入門檻,這些銀行或金融機構要從理解並接受區塊鏈,到找出一套大家都認可的區塊鏈,且真正應用於交易上,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對臺灣來說,廖世偉認為,任何虛擬幣的發展都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臺灣真的要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應該著重在區塊鏈技術本身。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與區塊鏈技術是兩回事。

他認為,區塊鏈對金融機構來說,就像是1995年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候,若沒有進行產業升級便會失去競爭優勢,當大家都開始電子化,採用人工紙本作業的銀行就會被淘汰,而現在,當大家開始進入區塊鏈時代,還在採用傳統資料庫的銀行,未來恐怕會因高營運成本而被淘汰。

臺大資工系副教授廖世偉表示,區塊鏈是跨領域技術的整合,涵蓋隱私安全、密碼學、經濟模型及算法算力,其中最重要的創新在於共識演算法的突破,使其被稱為Trust Machine。

轉貼自: iThom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

0

在此對話中的人們

  • 訪客 - Brian Nelson

    回報

    Bitcoin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decentralized and data cannot be tampered with, but its characteristics of non-real-name systems are difficult to integrate with the real world.
    bullet force

YOU MAY BE INTER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