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行動支付和 Celo 區塊鏈項目的矽谷加密貨幣新創公司 C Labs ,依循先前 Facebook 的 Libra 計畫進行模式,透過非營利組織 Celo Foundation 建立了 Celo Alliance for Prosperity 聯盟(Celo 繁榮聯盟)。
據 CoinDesk 報導,3 月 11 日Celo 繁榮聯盟宣布超過 50 家區塊鏈公司和投資者一同加入了聯盟。Celo Foundation將讓開發者可以在 Celo 的區塊鏈平台上開發「去中心化行動應用程式」,並提供平台代幣 Celo Gold 以及 Celo Dollar 穩定幣 。值得注意的是,其成員還包括了 Libra 協會中的成員 ,像是 Coinbase Ventures,Andreessen Horowitz(a16z),Bison Trails 和 Anchorage。
就 Libra 協會近期的發展來看,眼看近期一些關鍵成員的退出,如 Visa 和 Mastercard ,新聯盟可能成為這些 Libra 現有協會成員的對沖風險的方法。
Celo 繁榮聯盟
Celo 聯盟的最大宗目標在於使用區塊鏈技術來重塑貨幣的未來,並創建普惠金融工具。C Labs 的創始人 Rene Reinsberg 表示:
從跨境匯款到向人道主義組織捐款,我們都希望確保錢能夠直接進到正確的人手中,而不是放在中間人的口袋裡。
據 TechCrunch 報導,開源的 Celo 平台目前仍在測試中,預計於4月份正式啟動。這家成立於 2017 年的非營利組織已經籌募了 3640 萬美元及 A 輪融資,其中包括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a16z 購買了價值 1500 萬美元的Celo Gold 代幣, Polychain Capital 則購買了價值 1000 萬美元的代幣。
其中,聯盟中的其他知名成員如 Carbon,GiveDirectly,Grameen Foundation,Maple 和 Polychain 也進一步與 Celo 談成了一些承諾,他們支持項目開發工作、構建基礎架構、在平台上實施所需的方案、將 Celo 的資產整合到他們項目中,或者在社群中進行教育活動,以進一步推動區塊鏈技術的使用。
C Labs 業務發展負責人,現為繁榮聯盟負責人的 Chuck Kimble 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加入開放網路,而且沒有像 Libra 那樣的 1000 萬美元最低財務投資標準。同時他也認為,Libra 和 Celo 繁榮聯盟在使命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公司選擇同時加入這兩個聯盟的原因。
不過,Celo 網路與其他區塊鏈的最大區別在於,Celo Dollar 穩定幣可以透過發送電話號碼來支付,而不是透過複雜又難以辨識的地址字串。其目標是通過構建一個彈性的應用網路,讓區塊鏈交付的實際程序變得更簡單。
此外,Celo 繁榮聯盟還有一些特別之處,人們可以將其他加密貨幣兌換為 Celo Gold,然後將其再兌換為可消費的 Celo Dollars。該穩定幣的價值將與美元掛鉤,但其儲備不是由法定貨幣支持,而是以比特幣、以太幣等其他加密貨幣為後盾。
這對於擔心 Libra 以法幣作為儲備支持可能會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的監管機構來說,是一個更能被接受的方案。
Kimble 表示,這一個聯盟是讓一些成員持有 Celo Gold 代幣或成為區塊鏈網路驗證者。
招聘方法在此產業中似乎越來越普遍,這表明穩定幣需要巨大的網路效應來推動普惠金融。
可能的挑戰
儘管 Celo 繁榮聯盟不會像 Libra 這樣對世界金融體系造成衝擊,但在反洗錢方面可能對自身構成威脅。由於該聯盟儲備是由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其他加密貨幣支持,不是法定貨幣,並且,並且沒有 100% 抵押,這可能使其容易受到銀行擠兌或這些貨幣價格暴跌的影響。如果 Celo Gold 和 Celo Dollar 價格不同步,Celo 還會讓套利者獲得差價。
負責人 Kimble 也認為,現今銀行基礎設施改善的速度超出他們的預期,然而行動裝置的普及率或者說 4G LTE 技術卻沒有跟上當前的進步軌跡去擴展。Andreessen Horowitz 的普通合夥人 Katie Haun 也透露,為了鼓勵全球各地的企業或組織採用,聯盟將以財政資助的形式向開發 Celo 產品、造福社會的開發商發出「繁榮禮物」,讓無法享受現代金融體系的偏遠地區更有機會使用到 Celo 的金融服務。
推動新的金融科技創新的同時,Celo 可以使銀行業務交易成本更低、更便利。 但是,要讓這些發生都需要讓足夠多的開發人員建構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使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支付對主流受眾來說才能覺簡單,以大幅提升其採用率,才能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轉貼自: 動區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