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大規模採用,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比特幣需求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然而,根據經濟學理論,比特幣相對較高的手續費及更週期性的使用率,實際上可能才是真正能將比特幣價值推高的關鍵因素。
比特幣在 2020 年迎來了近年來最好的開局紀錄,至截稿前,CoinMarketCap 數據顯示比特幣的價格位在 10,230 美元左右,從年初至今以上漲約 40%。
這股小牛市儘管不被數位分析師看好,但仍然讓不少投資人為之雀躍,更期望比特幣即將在 5 月迎來的區塊獎勵減半效應發酵。
比特幣的價格起伏被歸因於許多因素,有些人認為這是第 3 次區塊獎勵減半的預期效應,也有些人認為是機構投資人越發增長的強勁需求;Quantum Economics 創辦人葛林思潘(Mati Greenspan)則評論道,各國政府的貨幣政策,是造成市場泡沫化的主因之一。
然而,比特幣的主流採用率卻並不是比特幣價格波動的因素,以 Blockchain.com 的交易統計數據來看,近其的日均交易量並未出現太大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此來衡量比特幣的採用率可以發現,今年並未出現太過顯著的成長。
所以,比特幣價值的變化,真的與採用率有關嗎?
費雪交換方程式
1911 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爾文.費雪(Irving Fisher)提出了以下的假設: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狀態下,假如貨幣流通量增加,價格水平也會成正比上漲,反之亦然。
這套公式已 MV=PT 呈現,所謂的 M 意即貨幣供應量,V 則是貨幣流通速度,P 是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T 為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在這個費雪交換方程式中,供給代表著流通中的貨幣總量乘以貨幣易手的頻率,需求則是貨幣交易的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
當這個方程式應用到代幣經濟學中,則形成了一個比特幣的估值模型,考慮到比特幣的特性,方程式被改為 MV=PQ;Q 代表的是透過網路轉移的價值指數,P 則是考量到以法幣計價,因此恆定為 1,而 M 則是流通中的比特幣數量乘以價格,也就是比特幣市價。
就如費雪的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越高的貨幣流通率會導致較低的貨幣價值,也就是說代幣的易手頻率越高,他的法定貨幣價格就越低;在這個理論模型中,作者也發現並討論道:
「比特幣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持有者是否有儲存它的意願,而並非比特幣在交易上的使用;因此,以這個模型預測結果可以發現,比特幣的採用率提升並不會導致其價值的上漲,但比特幣的法定貨幣價值,幾乎完全取決於持有者是否願意將比特幣退出交易流通管道。」
貨幣流通速度理論破除了迷思
瑞波(Ripple)的首席執行長 Brad Garlinghouse 在去年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表示:
「任何數字資產的長期價值將取決於其提供的實際效用。」
這番言論被認為是他對於比特幣和瑞波幣(XRP)的推廣,瑞波公司一直希望透過瑞波幣提供規模更大、速度更快、交易成本更低的貨幣流通;與之相比,比特幣支持者可能也會認為,隨著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等側鏈的成熟,比特幣的實際效用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提升。
然而,速度真的會對加密貨幣的價值有所影響嗎?
貨幣流通速度理論在加密貨幣界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區塊鏈數據分析網 Coin Metrics 在本月 11 日發表的一篇網路狀況報告中也指出,這個理論模型錯誤地將 V 視為外生變數(exogenous);另外,也有些人質疑以法定貨幣價值應用於 P 和 Q 的有效性。
他們認為,就算單一貨幣理論適用於一種加密貨幣身上,但倘若將這個模型扭曲地對其他貨幣進行估值,就不是一件那麼明智的事情了。
在經濟學家費雪的理論中,V 被視為一個恆定的數值。就法定貨幣歷史,貨幣被使用的次數往往是相當穩定的,就算美國近期的貨幣週轉率急劇上升,但綜觀數十年來的使用率來看,其狀況一直十分穩定。
因此,若要嘗試以加密貨幣的流通速度來預測價值的變化必須相當謹慎,畢竟加密貨幣的發展仍處於萌芽階段,可能無法完全與估值法則相符;估值法則必須在假定某些變量適度訂的情況下,才能依據公式推導出來,然而加密貨幣誕生至今也才 10 年左右,因此對比特幣使用貨幣理論是有風險的。
不過,貨幣流通速度理論在加密貨幣領域已經被廣泛地用做估值模型,因此如果流通速度提高確實對比特幣價格構成威脅,那麼那些期待加密貨幣被大規模採用的支持者,可能必須要小心地看待自己的心願了。
轉貼自: 動區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