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共鏈、聯盟鏈發展侷限,談區塊鏈治理
「治理」指的是系統內的參與者,共同制定並用來保護資產擁有者與參與者權益的市場規範。而現行的開放式公共鏈,正是由於治理不足,導致發展失衡,穩定性受質疑。像是兩大公共鏈,比特幣和以太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分別發生重大硬分叉事件,凸顯出長時間以來,參與者之間的利益或理念衝突無法解決,最後以「沒有共識做為唯一共識」收場。
而這樣的收場,並不代表衝突結束。若無法發展出有效的治理工具,新衝突無法解決,共識無法達成,投機者有機可乘,整個社群就得不定期經歷這樣的大變動,最後獲利的可能是將區塊鏈視為炒作工具的投機者,而不是希望區塊鏈長久運作的參與者。
什麼是硬分叉(hard fork)?
區塊鏈是世界電腦的作業系統,相同版本的作業系統共用一條資料鏈,一旦作業系統版本出現分歧,資料鏈會複製兩份,自此兩台世界電腦各自維護自己的資料鏈。
區塊鏈的治理僵化問題
如果把公共鏈看成一個平台,平台參與者可以分成三大社群,開發者社群、使用者社群、資源提供社群。除了社群內有利益衝突,社群之間的利益衝突更為明顯。現行公共鏈的設計,要求所有參與者遵循一致的協定,當不同的個體在協定異動時因為理念不同或利益不一致,就會反對協定異動。舉例來說,以太坊社群在討論是否要將被偷走的以太幣強制取回,而產生理念分歧,導致硬分叉;再舉此次比特幣重點升級功能,隔離見證(SegWit)機制,允許鏈下交易在鏈上批次結算,從使用者社群來看,這可以減低區塊鏈負載,增加交易速度,但從資源提供社群的角度,這種作法會讓他們收不到鏈下交易的手續費。
原本預期立場分歧會被網絡外部性(俗稱西瓜偎大邊效應)消弭,也就是當其中一方佔大多數比例,另一方就會妥協,但是從這兩次分裂的經驗來看,即便社群共識達到九成,強迫全網升級的結果還是可能造成分裂,而當分裂可以讓投機者趁機牟利時,更會加深分裂的動機。
如果從投資「幣」的角度思考分裂問題,可以單純看成上市公司分拆成兩家新公司,股東則同時擁有新舊股票。但是從商業應用的角度來看,如果公共鏈上記載的是供應鏈資訊、土地權狀等涉及實體權利義務的資訊,再加上因為分裂發生資料不一致的情況,或是導致資產所有權被竊取(例如分裂產生的重播攻擊(Replay attack),攻擊者可從版本-1截取交易簽章後,在版本-2重新發送,欺騙認證機制。),其問題將從虛擬世界擴大到現實社會中。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區塊鏈的另一個極端,封閉式聯盟鏈,是一個很直覺的選擇,但聯盟鏈同樣面臨治理問題。聯盟鏈參與者試圖在聯盟鏈部署運作前,對利益分配先達成共識,我們不確定這樣做是否可以保證聯盟鏈未來不會分裂,但從區塊鏈聯盟R3的經驗,我們看到的是參與者在籌組過程就開始分裂了。
越多的參與者,才能夠讓區塊鏈這個平台產生越大的價值,反之分裂則會降低區塊鏈的價值,如此看來,無論是公共鏈或是聯盟鏈,皆因為要求參與者只能接受一份共識,面臨相同的治理僵化問題,而需要更彈性的治理作為。除了開放與封閉的治理模式外,區塊鏈治理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呢?我們從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得到啟發。
網際網路的半開放式治理架構
網際網路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架構,其中網域名稱系統(Domain Name System, DNS)是支撐網際網路運作非常重要的網路服務,如果沒有它,網際網路將不是現在這個樣貌,甚至說網際網路因此無法發展也不為過。DNS管理的是網路服務的「地址」,當你開始提供網路服務,你需要告訴使用者到哪裡可以找到你。你可以把DNS看成是一台不依賴區塊鏈運作的世界電腦,相較於比特幣約有10,000個節點,以太坊約有23,000個節點,DNS目前擁有約46,000個來自222個國家的節點,並且全天候運作以服務那「唯一」的網際網路。DNS這台世界電腦四十年來沒有分過家,依賴的是一套半開放式的治理架構。
網域名稱系統,是一台不依賴區塊鏈運作的世界電腦 。
如果我們把治理機制分成開放性的市場機制與封閉性的審查機制,DNS網域名稱管理則兼具開放與封閉的性質。首先,這個「地址」是具有獨佔性質的,當有兩個以上的人對同一個地址都有興趣,我們希望有一個公開公平的機制,讓各方有相同的機會取得地址,例如誰先買下擁有權就歸誰。但另一方面,我們認為有些「地址」應該有專屬權,不應該被不相關的人隨便佔有,例如gov.tw應該歸屬台灣政府單位管理,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買下它。
DNS節點架設也兼具開放與封閉性質,例如,最上層的DNS節點稱作根域名伺服器,根域名伺服器是整個DNS運作的核心,例如台灣擁有.tw的紀錄就放在這裡,若故障或紀錄被竄改,會對整個網際網路帶來很大衝擊。我們一方面希望根域名伺服器越多越好,可以增加網路可用性,另一方面則希望加強管理,防止有心人士竄改紀錄。根域名伺服器目前有504台伺服器,交由12個單位分治,包括學術單位、私人公司、美國軍方單位與非營利組織,分治單位可根據各自的屬性與目標不同,採取較開放或較封閉的節點管理政策。舉例來說,美國太空總署旗下只有12台根伺服器,有11台在美國本土,而以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穩定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ICANN,旗下則有157台根伺服器,分佈在世界各地。理想上所有根域名伺服器的資料都應該要一致,如此我們才能達到「One World, One Internet」的理想。
半開放式區塊鏈
從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治理模式,可以看到除了開放公共鏈與封閉聯盟鏈之外的可能性。開放的公共鏈存在治理問題,當爭端發生時缺乏適當的介入機制,最後可能走上如比特幣、以太坊分裂的情況;封閉的聯盟鏈存在發展的侷限性,當聯盟鏈上的主體數量增加,越不容易用同一份契約作為互信基礎,例如R3籌組過程中調整了原先承諾的條件,造成部分成員離開。因此半開放式區塊鏈是更好的選擇,除了更貼近實務運作,也可以為業務的發展與治理帶來的好處。
要建立一套如網際網路一樣,跨國家地區運作的區塊鏈,涉及到各國法規遵循、各地商業習慣客製化與各種參與者間的利益協調,如果要求所有利害關係人必須接受同一份共識,才能在鏈上協作,最後可能都會走上分裂的結果。
我們並不擔心分裂,而是分裂後帶來的不確定性。
商業活動需要建立在穩定的基礎設施之上,才得以健全發展,尤其區塊鏈是以提供信任機器為號召的基礎設施,理應提供一個可長久運作且可信賴的運算環境。區塊鏈在經歷兩次重大分裂事件後,要廣泛吸引商業組織使用,獲得政府單位支持,進而讓使用者放心,我認為其治理才正要起步。
轉貼自: 哈佛商業評論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