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社群龍頭「臉書」宣布改名,連帶讓中國VR代工大廠「歌爾聲學」股價大漲,但反觀台灣的電子5哥,卻是一片慘綠。
▲圖片標題(來源:bnext)
全球社群龍頭「臉書」宣布改名,連帶讓中國VR代工大廠「歌爾聲學」股價大漲,但反觀台灣的電子5哥,卻是一片慘綠。
趕在10月最後1個周末前夕,社群網站「臉書」(FB)的創辦人祖克柏,宣布公司成立17年來最重要的一個聲明:這家擁有28億名用戶的社群霸主,將把公司改名為「Meta」,全力往元宇宙(Metaverse)商機轉型。
在這封由祖克柏署名、名為「創辦人的信」裡,他透露Meta會是一個擁有FB、IG、WhatsApp等品牌的集團,而這,並非跨國網路公司第一次這麼做。6年前,搜尋引擎霸主谷歌,也將公司名改為「字母」(Alphabet),以控股公司的架構,統管旗下Google、Calico、Nest等公司。
元宇宙,這個能讓人們以虛擬分身,如電影《一級玩家》般,在虛擬世界自由生活、消費、互動,甚至辦公的新經濟,就是祖克柏推動改名的野望;其中,強調沉浸式體驗的VR(虛擬實境)裝置,由於被認為是通往元宇宙的重要硬體,引發中國最大VR代工廠「歌爾聲學」,在他發表聲明當天,股價應聲大漲逾5%。
然而,鏡頭轉回台灣,以代工消費性電子產品見長的鴻海與電子5哥,股價卻幾乎一片「綠油油」。背後的原因,與一個窘境有著重大的關係,那就是:目前在VR代工市場,台廠相對於陸廠,堪稱「絕對落後」。
量產難!陸廠不計成本接單
據研究機構IDC統計,去年VR市場的前3大品牌,分別是臉書旗下的Oculus及Sony、Pico等,雖然當中有美國、也有日本公司,但他們其實全部都交給中國代工廠製造,尤其,光是歌爾聲學一家業者,就掌控整個VR市場至少7成的代工訂單。
究竟為什麼,過往在筆電、伺服器、蘋果iPhone代工市場,囊括全球超過8成訂單的台灣代工業,在VR這一役卻被陸廠「超車」,甚至幾乎沒有存在感?
第一個原因,就是「量」,這也是代工業者們在競逐訂單、投入資源時,最為現實的考量。
不像每年需求量兩億台的筆電、14億支的手機市場;過去3年,VR裝置全球出貨量僅在5百萬台上下,儘管到了今年上半年,VR累計出貨量達到317萬台,全年更被IDC看好有望突破8百萬台,但這樣的量,仍不到筆電或手機市場的4%。
「在量這麼少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像陸廠那樣不計成本去接單。」一名電子5哥的高層分析,當一個產品或一份訂單的量太少,規模經濟就難以形成,代工廠投入的研發、製造費用,也很難平衡或回沖成本,「這時候考量虧損的風險,我們就不會硬去接訂單。」
其次,不只「量」,VR的「價」也不理想。以臉書旗下Oculus、今年上半年靠其搶下全球3分之2市占的Quest 2為例,售價僅台幣8千元不到,「現在Oculus都是賠錢在賣,因為臉書不需要靠硬體賺錢,而那些幫它代工的組裝廠,不要說不賺錢了,搞不好都是虧錢在接單!」一名宏達電的副總級人士分析。
「當臉書把(VR)價格壓到299美元,可以想像它的利潤一定被壓得很低,這時候,代工廠要硬做嗎?還是轉移資源到別的領域比較明智?」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邱昰芳指出。
這也是為何廣達在拿下第一代Oculus的代工訂單後,後來Oculus迭代的產品,都被擁有政府補貼優勢的陸廠歌爾聲學、龍旗,搶下代工權。
拚反攻!台廠孵殺手級應用
不過,這個缺席的情況,最快明年、最慢後年,台灣業者就會挾著兩大美國品牌,與陸廠在VR市場上一較長短。
這兩個品牌,就是蘋果與谷歌。據供應鏈訊息,和碩、廣達早在3年前就分別為兩大品牌的VR與AR(擴增實境)產品進行開發,廣達還是由副董事長梁次震親自領軍一支人數逾千的團隊,今年10月,該公司更砸下5.5億元,認購以色列擴增實境公司Lumus的特別股,深化該領域布局。
至於蘋果,則在6年前就組織一支VR團隊,並委由和碩共同開發。只是,有關於蘋果為何對於VR「孵」得如此之久?一名供應鏈人士的觀察是,「關鍵在於,VR在軟體應用的『出路』、殺手級應用,還沒那麼多。」
該名人士分析,相對於市面上VR產品多是主打商用市場,蘋果的VR產品,「肯定是要打消費性市場!」但目前在該市場,僅靠著臉書透過電競需求、再輔以平價策略,才勉強打開需求,更遑論迄今還看不到「邊」的元宇宙商機。
「我們預估25年以前,元宇宙都不會帶動市場變化。」IDC分析師廖燁曦說,其實不僅軟體,目前VR的硬體技術,如視覺辨識、光學顯示、佩戴重量、邊緣運算,也都不夠成熟,因此元宇宙真正到來,仍有起碼4年得等待。
早在15年,市場就炒過一波VR商機,後來事實證明,沒有殺手級應用的科技,只會是停在話題層次的泡沫;如今,臉書改名,兩岸更有多檔「元宇宙概念股」狂飆,投資人該冷靜思考的是:包裹新商機糖衣的泡沫,是否又再次浮現在你我眼前?
轉貼自: bnext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