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AI時代,只是提供一般的資訊很容易被取代,所以建立自己特別的風格和讓人信任的形象更重要。
前陣子陷入深刻的存在焦慮——在強大AI面前,我所做的一切還有意義嗎?這份焦慮讓我邀請國際經濟觀察網站IEObserve和《商周》副總編輯上了《曼報》Podcast,試圖在對話中找答案,但結果並沒有。最讓人迷惑的是,在這場因AI而生的EMO(鬱悶)中,AI反倒給出了讓我釋懷的解答。 早在生成式AI問世前,我們就有Google,但人們仍依賴特定個人或媒體獲取資訊,顯示「被動接收」是常態。多數人懶得深入調查,寧可找信任的人或組織把關。網路時代的常見評論最能反映:「真正有價值的是策展者(curator)而非報導者(reporter)。」 策展者是透過演算法或品味進行內容揀選的平台或個人,報導者則是挖掘尚不為人知資訊的人。因多數人習慣被動接收,策展者捕捉了最大經濟價值。那麼,AI是否會取代策展者?從客觀能力來看,AI比人類更稱職:24/7全年無休,智力定期升級,可客製化產出。極端來說,AI唯一限制可能只有電力。反對者認為AI尚不能取代真人策展者,因為真人具有獨特的觀點,以及真人具有獨特的「人味」。 我不認為AI無法提供獨特「觀點」。只要是基於智力與邏輯的產物,AI都能與人類匹敵甚至超越。但若「人味」定義為「基於生活經驗而沉澱的思想」,AI確實缺乏,因為它沒有真實生活體驗和人際關係。 然而,人味真的重要嗎?這取決於不同受眾需求。專業領域讀者可能更看重準確性與效率,而非人味。虛擬偶像愛好者或許對人味有不同期待。 緊接著,有人認為對抗AI的方法是掌握稀缺(scarcity)。所謂的稀缺可分成幾種類型: 一、資訊稀缺,指未被廣泛公開的關鍵資訊 二、觀點稀缺,獨特的詮釋方式或分析角度 三、時間稀缺,獨家或「最快」提供深度解讀 四、信任稀缺,人們對大量免費資訊的懷疑 傳統媒體通常往「資訊」與「時間」稀缺方向前進,商業操作是獨家報導、深入調查、封閉社群等。KOL則深耕「觀點」與「信任」,強調解讀資訊的獨特能力。 那麼,AI會削弱稀缺價值嗎?資訊稀缺不一定,因許多資訊尚未上網;觀點稀缺會削弱,AI智力提升中;時間稀缺也會削弱,AI處理速度更快;信任稀缺則不一定,人可能仍較願意相信人。 更深層問題是「稀缺不等於需求」。隨著免費內容增加、AI智力提升,稀缺價值被稀釋。年輕世代習慣免費內容,願意付費的比率較低,即使提供稀缺,價值也難被認定。 最後,有人說人類的最後堡壘是信任。信任也可分成幾種:建立在準確性上的專業信任、建立在長期公信力上的品牌信任、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個人信任,以及建立在群體認可上的社群信任。 傳統媒體專注經營專業與品牌信任,KOL專注經營個人與社群信任。 而AI是否能建立信任?首先,AI可靠性不斷提升,幻覺機率大幅下降。面對巨量資料時,AI比人類更快、更少出錯。若AI可靠性超越人類,人們會更信任它嗎? 其次,現代信任機制已被社群平台演算法影響。許多人選擇相信立場相近的媒體或KOL。社群平台強化了「繭房效應」,人們只看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AI可輕易放大特定立場,影響受眾信任,人們也逐漸喪失判斷基礎。
AI給我的3個「存在」目標
行文至此,我覺得陷入死胡同,原本想通過書寫找生路,卻覺得AI無所不能。我決定請AI幫我想解方,得到了3個寶貴建議。 策略1: 打造「高度專業內容資產庫」。建立有體系的知識作品集,累積獨到觀點。利用AI工具提升內容深度、減少人力成本,將時間集中在需要「個人見解」的部分。 策略2: 營造「身分與歸屬感」的獨特魅力。在內容中加入個人故事、真實觀察和對話,展現獨特背景和經驗。不忽視人對「真實人性」的追求,展現有血有肉的一面,與讀者建立更緊密關係,這是AI難以複製的優勢。 策略3: 建構「難以代工」的資訊管道。建立私密高信任度的資訊網路,爭取第一手消息。取得尚未公開但重要的內幕,這些資訊AI也無法全面掌握。針對特定議題長期追蹤,形成聚焦的專業定位,AI難以複製「人際關係+長期觀察」的組合。 最終結論是,在AI面前,人必須活得更像一個人。在AI時代,「人」之間的連結與信任依然重要,甚至更加重要。AI強調效率,但人們對創作者的黏著,通常源於獨特觀點或情感連結。只要讀者或合作夥伴能感受到真實存在,願意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持、提供專業,我們就能在AI巨浪下繼續存在。
轉貼自: bnnext.com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