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虛擬貨幣現在究竟怎麼樣?我們弄了份大報告
轉眼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已經8歲了。在這8年中,越來越多人、公司、資金投入到虛擬貨幣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多維度的虛擬貨幣行業。這也讓本已艱深的區塊鏈和虛擬貨幣技術變得更加複雜,但如果不整體瞭解整個行業,又偏偏無法形成正確的認識。
幾天前,劍橋大學商業決策學院和國際支付機構VISA共同發佈了一份題爲《全球虛擬貨幣關鍵數據調查》的報告。
這份長達114頁的報告,收集了來自全球5大區域、38個國家、150個虛擬貨幣公司或者個人的調查數據。可以說是截至目前最爲宏觀的虛擬貨幣行業系統性調查,我們從整份報告中摘取了數個重點,並且補充了部分解讀。
按照慣例,依舊送上本文要點:
-
虛擬貨幣的整體規模越來越大,各種虛擬幣的總體市值已經突破250億美元大關,其中的全球參與者(虛擬貨幣使用者)保底也有290萬人,全球投入虛擬貨幣挖礦中的設備總耗能保底達到462MW,約等於1/50個三峽大壩;
-
雖然市場龐大,但是根據統計,真正的專職從業者不會超過2000名,比特幣行業中大量公司的員工數量不足10人;
-
比特幣行業呈現非常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其中58%參與調查的挖礦行業都位於中國,在2016年初,交易所的份額逐漸從中國轉向美國和其他地區;
-
各國目前對於虛擬貨幣行業的政策還不明朗,整體來看,虛擬貨幣行業從業者認爲歐洲的監管充足而適宜、北美認爲監管過於嚴厲和針對,‘亞洲-太平洋’區域則沒有過多監管;
以下,是從整份報告中抽取的部分詳細內容。
一、虛擬貨幣產業概覽
1、概況
比特幣開始於2009年,是第一個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第二個虛擬貨幣,Namecoin直到兩年後才正式出現,目前市面上已經有數百種虛擬貨幣可以進行交易,如果算上不能交易的虛擬貨幣,實際已經有上千種虛擬貨幣。
在不同種類的虛擬貨幣系統中,也有共同的元素——公有賬本(也就是blockchain)。所有參與者都能看到這個賬本,然後用自己本地的密鑰對賬本進行修改,進而形成了一個沒有中央機構管理的網絡。
大部分的虛擬貨幣實際上都是比特幣的「克隆」,他們只是在一些特徵參數值上有所不同(例如區塊的時間、虛擬貨幣的數量、又或者是發行方案)。這些加密貨幣相對比比特幣,鮮有創新,通常被稱爲「Altcoins(Alternate cryptocurrencies,替代性虛擬貨幣)」,典型的例子包括Dogecoin(狗幣)和Etereum Classic(經典以太坊)。
a、市場規模
虛擬貨幣市場的「市值(虛擬貨幣價格 x 數量)」還在不斷飆升,2017年3月已經達到250億美元。(目前這個數值已經有所變化)
b、主流虛擬貨幣
除了比特幣之外的5中「市值」最大虛擬貨幣:以太坊、DASH、MONERO、瑞波幣、萊特幣。
從市值的角度來看,截至2017年3月,比特幣仍然是第一,第二名爲以太坊(從今年3月至今,虛擬貨幣市場的價格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個比率也已經有所變化)。
c、日均交易次數
從日均交易次數來看,比特幣依舊是大家交易次數最多的虛擬貨幣。但從今年二季度開始,以太坊的交易數量上升明顯。比例明顯超過比特幣。
d、虛擬貨幣行業支持率
縱觀整個虛擬貨幣市場(交易所、錢包、支付等板塊),在「支持率(成爲交易幣種、服務載體等)」上,比特幣依舊是最主流的,其次是以太坊和萊特幣。
2、解剖虛擬貨幣產業
a、概述
雖然虛擬貨幣興盛於比特幣,但實際上很多公司和項目也在不斷拓展,利用虛擬貨幣技術爲主流用戶提供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在不斷加強整體的技術框架。間接創造出了一個由不同種類元素組成的虛擬貨幣生態系統,在共公有區塊鏈、傳統金融和其他金融部分不斷創造「橋樑」。這些服務纔是公有區塊鏈和其原生虛擬貨幣真正的價值,並且遠超公有鏈原定的初始價值。
在這次調研中,主要解剖的虛擬貨幣行業板塊主要包括:交易所、錢包、支付公司以及挖礦。這四種角色在整個行業中肩負的職責也略有不同:
-
交易所(Exchanges):讓虛擬貨幣可以跟虛擬貨幣/國家法定貨幣之間可以買賣、交易。同時也給整個整個虛擬貨幣市場提供流通性以及參考價格;
-
錢包(Wallet):用戶可以通過自己保存密鑰來安全的私下存儲虛擬貨幣;
-
支付(Payment):一系列利用虛擬貨幣網絡提供線上支付服務的公司;
-
挖礦(Mining):利用計算確認整個網絡中的所有交易、同時保證全球賬本的安全性。
這幾種角色在虛擬貨幣行業的前期,一般都是相對獨立的,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不同角色之間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19%的虛擬貨幣公司扮演了兩個及以上角色,11%的公司甚至扮演了三個角色,極少數公司四個角色全部涉及。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走向全球化。
全球虛擬貨幣行業參與度:劍橋也統計了全球範圍內的「虛擬貨幣行業參與度」,其中「亞洲-太平洋」區域的整體參與度爲五大區域之最,達到36%,其中挖礦行業更是佔據了全球50%的份額。只有交易所、錢包這兩塊主要位於歐洲。
b、員工
在此次行業調查中,劍橋也收集到了相關從業人員的幾個關鍵數量信息:
-
在不計入挖礦板塊的情況下,調查中所有公司的員工共有1876名;
-
在整體數量上來看,「亞洲-太平洋」的從業人員最多,達到720名。「北美」排名第二,人數爲676名,遠超另外三個區域;
-
但從每家公司的平均員工數量來看,五個區域差別並不大,基本維持在10人左右。
c、活躍度
根據統計,當下各種虛擬貨幣錢包的獨立活躍用戶的總數大概爲290萬到580萬人,但這並不能真正反映參與到虛擬貨幣中的人數。正如劍橋在自身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沒有人能夠明確說出究竟有多少人在用虛擬貨幣。
這也是因爲虛擬貨幣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錢包、乃至各種你能在公開賬本上查到的操作無法對應到個人,所以理論上會有很多的「特殊情況」:一個用戶可以擁有多個錢包、交易所賬戶,同時使用它們進行多次交易。並且有的用戶實際上一直在「中心化(內部交易不顯示在公開賬本之上)」的交易所和錢包中活動,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統計整個虛擬貨幣用戶的難度。所以在本次研究中,直接做了一個假定:每個用戶擁有兩個錢包。
但毫無疑問的是,與2013年相比,2017年參與到虛擬貨幣中的用戶人數已經翻了幾番。
二、虛擬幣交易所
1、部分關鍵調查結果:
-
交易所板塊的公司和從業者,是整個虛擬貨幣行業中最大的;
-
只有53%的小型交易所、35%的大型交易所擁有政府頒發的相關執照;
-
調查範圍內共有42個國家的貨幣參與到虛擬貨幣的兌換當中;
-
總體來看,交易所有13%的人力和17%的經費都花在了安全保護上。
2、交易所具體調查結果
a、虛擬幣交易所的三大類型
-
賬本交易所:利用撮合交易原則,幫助用戶買入或者賣出虛擬貨幣,交易直接轉化爲公有賬本記錄;
-
線上交易服務:讓用戶能夠以給定的價格買入/賣出虛擬貨幣的服務,但交易並不直接轉化爲公有賬本記錄;
-
全面交易平臺:通過接口連接到數個交易所,並且支持槓桿交易和虛擬幣衍生品交易的平臺。
b、交易所的地域性和種類佔比
從地域上面來看,交易所類型的企業主要位於歐洲,佔到37%。其次是‘亞洲-太平洋’,比例爲27%。如果按照國家來看,境內最多交易所的國家分別是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日本、其他。
從類型上來看,無論交易所大小,「直接交易服務」類型都是單一屬性中最多的,其次纔是交易直接計入公有賬本的「賬本交易所」。值得注意的是,小交易所中有28%的交易所提供兩種或者三種服務,這個數字在大交易所中達到了72%。
c、交易所交易額分析
可以看到在今年年初,虛擬貨幣交易所的交易額經歷了一次大改變。原先的主要交易額來自國內的三家虛擬貨幣交易所:OKcoin、火幣、比特幣中國,但後來國外平臺如Bitfinex、bitFlyer、Bitstamp、Coinbase、Kraken份額都有了大幅提升,國外交易額不斷上升。
從交易的法定幣種來看,上述趨勢同樣明顯。在今年1月底之前,人民幣交易佔到了比特幣交易的90%以上。在1月底之後,美元、日元、歐元、其他幣種的交易佔比迅速上升,目前人民幣的交易比例已經下降到了20%,而佔比最大的美元已經達到了接近60%。
d、交易所員工數量
從劍橋的統計來看,參與此次研究的虛擬貨幣交易所中,有49%的員工數量只有10人或10人以下;24%的員工數量在11-20人之間;18%的員工數量在21-50人;僅有9%的員工數量超過50%人。
e、交易所持證比率
在小型交易所當中,有52%的交易所持有相關政府許可,但這個數字在大型交易所中只有35%
f、交易所的自我風險評估
從收上來的風險評估來看,交易所無論大小,最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網絡安全問題,因爲他們時刻需要防止黑客入侵。排在風險第二位的是「和銀行業日益惡化的關係」,第三位是詐騙行爲。
3、交易所的安全狀況
a、密鑰控制情況、人力佔比
目前有73%的交易所選擇他們來掌管賬戶的密鑰,剩下的23%交易所選擇讓用戶自己保存,剩下的4%交易所將選擇權給了用戶。從人員開支來看,「賬本交易所」投入的安全力量最大。
b、數據離線存儲比例
爲了徹底保證虛擬貨幣數據的安全,有87%的交易所選擇了離線存儲數據。
三、虛擬貨幣錢包
1、部分關鍵調查結果
-
大約有580萬到1150萬錢包每天被使用;
-
錢包和交易所之間的角色定位愈發模糊。52%的錢包開始提供交易所的服務,這52%中還有80%開始提供跟國家法幣之間的交易服務;
-
錢包中獲得政府許可的並不多,在提供虛擬貨幣-國家法幣兌換服務的錢包中有75%通過交易所平臺獲得許可,而非企業背景的的錢包中,只有24%獲得了政府正式許可。
-
32%的錢包選擇了閉源,沒有對外公開錢包代碼;
-
39%的錢包內部已經提供了多種虛擬貨幣的支持;
2、虛擬貨幣錢包概況
a、開發者地域性,員工數量
根據劍橋的統計顯示,有81%的比特幣錢包開發方位於北美和歐洲。如果按照國家來劃分,前三名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在非企業型的比特幣錢包中,只有1-2個員工的佔到26%、擁有3-5名員工的佔到17%、擁有6-10名員工的佔到26%。換句話說,員工超過10個以上的非企業型比特幣錢包只佔到31%。
b、虛擬貨幣錢包用戶地域性
按照地域來劃分,北美的比特幣錢包用戶最多、其次是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區域。這一點與比特幣錢包開發商的規模無直接關係。
c、組織架構比例
在統計中,有85%的比特幣錢包是以公司的方式在運行,剩下的15%爲志願者的形式。
d、開閉源,使用方式
從整體來看,32%的比特幣錢包選擇了閉源,只有68%選擇了開源。在使用方式上,提供手機App的佔到了65%,提供桌面平臺的佔到了42%,提供網頁操作方式的佔到了38%,提供平板操作的佔31%,還有23%提供了自家硬件操作平臺。
e、政府相關許可證
在非企業型的比特幣錢包中,有76%的錢包沒有獲得政府的許可證。在提供國家法定貨幣兌換的比特幣錢包中,仍有25%的錢包沒有獲得政府的相關許可證。
f、虛擬貨幣錢包政府監管力度
在一衆虛擬貨幣錢包開發方看來,29%的認爲監管缺位,有18%目前的監管非常嚴厲、41%的認爲目前沒有監管並且不需要監管,剩下12%認爲監管沒有監管但是需要監管。
在調查中,劍橋還根據地域進行了劃分:其中57%的歐洲虛擬貨幣錢包從業者認爲‘監管最到位而且合適’、40%北美從業者認爲‘監管過於詳細和嚴厲’、60%的‘亞洲-太平洋’地區比特幣錢包從業者認爲‘沒有對應的監管,並且不需要監管’。
四、支付服務(Payment)
1、部分關鍵調查結果
-
79%的支付公司和銀行機構、支付網絡公司有建立聯繫。如何獲得和維護這種聯繫是‘支付服務’類公司面對的最大問題;
-
‘亞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區域的支付服務公司主要爲本地用戶提供服務,北美和歐洲的支付服務公司主要面向非本地用戶;
-
56%的支付服務公司同時也在運行獨立的交易所業務;
-
此次統計中的支付服務公司從業人員一共有1057人,平均每家公司僱員爲22人;
2、概況
a、支付服務提供商地域性
按照國家劃分,支付服務提供商佔比最多的爲美國和英國,比例爲15%。其次是韓國和中國,分別爲10%和4%。
b、支付服務公司分類
支付公司可以按照專注法幣還是虛擬貨幣分爲兩種類型。以法幣爲基礎的平臺的支付活動可分爲個人跨境轉賬匯款和B2B支付。
以虛擬貨幣爲基礎的平臺支付活動可以分爲商家服務和一般用途。前一種服務是爲接受虛擬貨幣的商家提供的,例如POS機服務。一般用途是指,在同一平臺上,用戶可以將虛擬貨幣或者其他貨幣、工資單等即使支付給另一用戶。通常情況,支付單位是虛擬貨幣,但可以輕鬆地兌換成法幣。
c、支付服務種類,公司從業人員數量
從服務類型來看,主要提供一種支付服務的公司佔了65%、提供兩種支付服務的公司佔了27%,提供兩種以上的支付服務公司佔了8%。在只提供一種支付服務的公司中,有35%提供的是商業服務、有23%提供的是普通虛擬貨幣平臺、19%提供的是B2B付款業務、23%提供的是現金轉賬服務。
在公司員工數量方面,46%的支付服務公司員工數量在10個人以內,29%的公司的員工數量在10-20人、超過20人的公司只佔25%。
d、不同區域服務使用情況
劍橋也專門統計了不同區域使用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用途,可以看到‘亞洲-太平洋’區域人們最常使用的是現金轉賬服務、歐洲最經常使用的是購物服務,拉丁美洲最常使用的是B2B支付、其它地區則並不經常使用交易所。
e、支付服務商主要支出,與銀行、現有支付體系的關係
根據支付服務提供商反饋,他們在獲取用戶上花費最多,排名第二的是用戶的後期服務支持。
同時根據調查,79%的支付服務提供商都跟銀行或者當地的支付體系有聯繫,同時還有25%的平臺跟信用卡體系或者移動資金網絡有一定的合作。
f、政府許可情況,相應從業人員規模
在本次調查的支付服務商中,有46%的公司沒有獲得明確的政府許可。爲了維護各種關係和符合政府相應關係,支付服務商平均在人力和預算上投入了8%和12%。
g、政策態度
在本次調查中,也專門詢問了支付服務商對當下政策方面的看法。有41%的支付服務提供商認爲‘沒有對應的規定,但是需要’、有18%的服務商認爲‘法規太過針對而且嚴厲’、認爲‘法規充足且合適’和‘政府認爲虛擬貨幣是違法’的服務商分別佔了15%,最後剩下11%的服務商則認爲‘沒有對應的規定,也不需要’。
五、挖礦
1、部分關鍵調查結果
-
全球有74%的比特幣礦池集中在兩個國家:其中58%在中國、16%在美國;
-
無論礦工自身規模大小,大部分礦工(71%大礦工、51%小礦工)都認爲自己對比特幣協議有影響;
-
絕大部分礦工都認爲比特幣所採用的PoW(proof-of-work,計算隨機分配)工作模式,是一種負面影響;
-
較多礦工認爲虛擬貨幣應該被認爲是一種商品,而不是貨幣。但同時大部分礦工認爲不應該對虛擬貨幣收取增值稅;
-
大礦工最擔心的是激烈的同行競爭,小礦工最擔心的則是大幅度的價格波動;
-
雖然去年7月比特幣區塊產出減半了,但是虛擬貨幣礦工2016年的整體收入還是超過了2015年。
2、挖礦行業具體調查
a、挖礦行業5種角色
-
礦工:個人或公司買入挖礦顯卡/專用設備,進行虛擬貨幣的網絡運算,進而獲得虛擬貨幣;
-
礦池:集合多個礦工的運算能力,共同挖礦,消除運算速度過小帶來的幸運值波動較大問題;
-
挖礦硬件製造:通用CPU、GPU製造商,以及各種專門爲挖礦製造的FPGA、ASIC設備商;
-
雲挖礦服務:通過網絡讓用戶認購挖礦設備,然後進行管理並且在用戶獲得的虛擬貨幣中抽成的服務商;
-
遠程挖礦組織服務:對用戶手中擁有的挖礦設備進行網絡遠程管理,包括任務分發和狀態監控等。
b、挖礦行業架構
挖礦對於任何虛擬貨幣系統而言都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挖礦也已經從早期在普通電腦上就參與的一種愛好,發展成爲資本密集型行業。目前行業參與者都採用定製化硬件設備,並形成專門的價值鏈。
少數大型挖礦硬件開方發爲行業提供設備,遠程主機和雲服務提供方爲用戶展示拆分採礦過程,而無需用戶自行配備設備。大型挖礦組織在世界各地建立並維護龐大的採礦設備和數據中心。
c、比特幣挖礦業累計收入估算
單位:百萬美元
根據blockchain.info的數據,假定所有礦工在得到收益的一瞬間就賣出,2016年礦工的整體收入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這其中還不包括挖礦硬件設備產生的銷售收入,提供雲服務和遠程主機的服務費,也不包括持有比特幣的增值。進一步證明了行業的資本力量和專業性。
d、挖礦行業泛化程度高,挖礦對於虛擬貨幣協議的整體影響很大
挖礦角色泛化統計(左),整體挖礦參與者對虛擬貨幣協議的影響力
大/小礦工對自己影響虛擬貨幣基礎協議的評價
在劍橋的調查中發現,挖礦行業中有72%的參與者扮演了2種角色以上。並且有高達55%的挖礦參與者認爲他們能夠影響到虛擬貨幣基礎協議的發展。在大礦工中這個數字進一步放大到70%。
e、礦池統計
目前全球主要的14個虛擬幣礦池
虛擬幣的礦池國家分佈情況
從地理分佈位置來看,近四分之三的礦池位於中國和美國。中國佔58%,其次是美國的16%。但礦工對單一礦池並沒有絕對的依賴關係,通過代碼礦工能夠在不同礦池之間輕鬆切換。
f、挖礦地域優劣勢,挖礦耗能情況
對於挖礦行業來說,主要有3個影響因素:電費(單價越低越好)、網絡(需要穩定、高速連接到礦池和其他服務)、溫度(溫度低便於挖礦設備散熱)。
按照這三個維度來篩選,可以很明顯看到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地區、俄羅斯、部分北歐國家實際上是最適合挖礦的位置。但實際上,全球挖礦設備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格魯吉亞都不在這個範圍內。
中國國內的礦工分佈在調查中也有專門提及,可以看到最大的運算能力主要在內蒙古,應該就是來自於開發了‘螞蟻礦機’的比特大陸。相比之下,四川則是礦工最密集的區域,主要原因是當地低價的水電。
劍橋在報告中指出,如果根據比特幣現有的挖礦速率和最高效的挖礦設備估算,目前全球光是比特幣網絡的能源消耗至少就有462MW(約等於1/50個三峽大壩)。
結語
一轉眼8年過去了,比特幣也從當初只有少數極客才知道的「試驗品」,成長爲今天「市值」估算上百億美元、數百萬人蔘與的行業,各中變化絕對稱得上驚人。
但從這份調查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負面元素:虛擬貨幣雖然規模大,但是行業參與者們在很多問題上分歧還很大;目前人們進入虛擬貨幣行業的主要動力還是投資、投機;雖然挖礦業已經越來越專業,但是全球範圍耗能嚴重;通過計算保護虛擬貨幣運行安全的礦工們也在相關基礎協議的發展上有着自己的想法等等。
這些紛繁複雜的因素也讓人無法一眼看透整個行業的未來,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虛擬貨幣的價值並不是來自於其本身,而是活躍在這個行業中的人、公司、資金。在這個角度看來,參與者的能耐決定了虛擬貨幣的未來,而虛擬貨幣市場的活躍也在反過來影響參與者的積極性。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