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瞄準全球市場的數位貨幣交易所Cobinhood,今年5月24日正式宣布在台啟動,也預告將推出底層鏈、去中心化交易所等新計畫,並祭出平均年薪150到200萬的條件大舉搶才。
「不只是交易所,我們要打造新一代區塊鏈技術,解決所有問題,」Cobinhood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泰元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台灣在世界上再發光發熱一次。」
來自台灣的Cobinhood
Cobinhood在2017年8月成立,是全球首間零手續費數位貨幣交易所,背後兩位創辦人皆是不到30歲的台灣人;同年10月,Cobinhood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CO)募得45,000枚以太幣,以目前以太幣市價計算,相當於2,500萬美元。
而在這中間短短三個月的時間,Cobinhood也從零打造出交易所,原因來自兩位創辦人的技術含量相當高。其中一位是陳泰元,高中跳級一年進入台大電機系、22歲就取得碩士學位,年僅28歲的他,在創辦Cobinhood以前已成功創辦並售出三家新創,其中一家就是和麻吉大哥黃立成共同創辦的17直播,還曾被台灣加速器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譽為「創業天才」。
而負責主導技術開發的另一位創辦人為黃偉寧,和陳泰元是台大電機系同學、擁有台大資工碩士學位,曾在Google工作三年,專長涵蓋嵌入式系統、作業系統內核到後端及網路應用程式開發,同時也在開源領域工作五年多。
由於不收手續費,Cobinhood主要盈利模式來自ICO顧問服務,陳泰元表示,預計Q2現金流就會轉正,不太需要擔心資金問題,若以上一輪融資價格加上Cobinhood持有的數位貨幣資產,估值約為4億美元。日本創投Infinity Venture是其中一位股東。
目前Cobinhood有100多個交易對(由兩種不同數位貨幣組成,例如ETH/BTC就是一種交易對,可以用乙太幣兌換比特幣,反之亦然),每日交易量達2千萬美元,其中用戶有六到七成來自海外,主要為歐美地區。
新計畫:底層鏈、去中心化交易所、錢包服務、媒體
而過去一向低調的Cobinhood,之所以這時在台高調舉辦記者會、向外宣告在台正式啟動,主要是為招募大量人才,以因應他們的擴張速度以及幾項新計畫開發。
目前Cobinhood團隊約70人,預計在年底擴編到近兩百人,其中技術領域占八成,祭出平均年薪150至200萬的年薪吸引台灣軟體人才,其他如行銷、商業開發、公關等都有開缺。
「交易所只是第一步,」黃偉寧表示,他也揭露Cobinhood接下來的新計畫。
首先,Cobinhood將推出自己的底層鏈,採用的是類似POS共識演算法、自行研發的改進式拜占庭容錯算法(delegated BFT),相較過去採POW的區塊鏈,在耗電、交易速度上都有顯著改善。而之所以能做到這點,黃偉寧解釋,目前區塊鏈是單鏈型結構,Cobinhood底層鏈則屬於多鏈型,速度和效率都比傳統區塊鏈快。
在交易規模上,陳泰元表示,由於他們所採用的架構理論上可無限拓展,因此每秒交易量和參與節點「可達百萬級」。
就像比特幣和以太坊,Cobinhood也將成立底層鏈基金會,並將發行與底層鏈掛鉤的數位貨幣,而第一個搭載在上面的應用會是Cobinhood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未來也有機會發展出更多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
「目前區塊鏈之所以發展不起來,就是底層鏈的限制,」陳泰元所說的限制,包含區塊容量不足,進而拖累交易效率,也因此,已不少人投入底層鏈的開發,希望從頭改進區塊鏈底層架構,不過不少團隊在發表目標遠大的白皮書後,一直不見實現的那天。
對此陳泰元很有自信:「台灣很有能力把它做出來。」黃偉寧透露,底層鏈目前已研發完成、進入測試階段,預計2019年Q3上線。
在法幣交易部分,受限於法規,Cobinhood交易所目前只能交易數位貨幣,陳泰元指出,去年12月已向日本和美國申請牌照,但今年初日本交易所Coincheck遭駭損失5.3億美元的事件讓主管機關更為謹慎,保守估計年底可拿到牌照,至於台灣,則正在與銀行和金管會積極溝通中。
此外,Cobinhood也有意推出自己的媒體平台,陳泰元表示,團隊規模預計15人,初期主要內容會專注在科普、幣市行情相關,「像是區塊鏈的今日頭條」,預計明年上線。另外,Cobinhood也正在開發錢包服務,預計今年Q3到Q4發表。
目標讓台灣成為區塊鏈研發重鎮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去矽谷?我反問:為什麼我們不待在台灣?」陳泰元說,過去30年台灣在電子業、半導體產業很知名,但卻在網路時代、軟體這塊缺乏國際聲量,也因此不少身邊的台灣優秀人才都跑去Google、蘋果這類的外商「打工」。
「這些人才沒留在台灣幫助台灣新創、貢獻一份心力,是我們極大的損失,」他說,而Cobinhood的目標是打造台灣區塊鏈的研發中心,吸引人才回流。
「下個世代的虛擬貨幣的華爾街就在台灣,世界區塊鏈研發重鎮也在台灣,把台灣人才全吸引回來。」他有自信地說。
轉貼自: the news lens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