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長期展望論壇中,我們放眼未來3到5年,提出可能影響經濟與全球市場的六大長期擾亂因素,包括:中國崛起、民粹主義抬頭、人口老化、科技、金融市場脆弱性、氣候變遷。時隔12個月,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即使各國推出大規模因應措施,但某些擾亂因素可能有增無減。各國央行與金融主管機關祭出非常規措施,規模與速度皆為史上少見,進而提振了市場。然而,全球確診與死亡病例持續攀升,國內生產毛額 (GDP) 數據的跌幅亦創下新高。疫情的後續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經濟基本面普遍疲弱之外,原已存在的長期顛覆力道亦逐漸轉強。
以下舉兩個例子說明:
科技: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曾經或仍舊處於某種程度的封鎖狀態,而能夠運用科技的民眾對於科技的仰賴程度也變得更高,舉凡線上購物到線上辦公、視訊會議等活動,不一而足。根據估計,主要經濟體的網路使用率今年以來增加40%,尤其是零售、教育、醫療保健、休閒與娛樂等產業。截至4月12日,Google在美國的前三大搜尋關鍵字為臉書 (Facebook) 、YouTube與亞馬遜 (Amazon) 。疫情期間,企業紛紛迅速採取與推出雲端服務,藉此維持營運不墜。美國一家大型遠距工作服務供應商指出,旗下平台在中國的使用量今年前3個月成長22倍。Zoom的線上視訊會議服務3月份的下載量較2月份劇增141%。受到疫情影響,科技加速融入許多民眾的日常生活。
中國崛起:做為中國經濟戰略藍圖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旨在升級國內經濟,以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主軸。該計畫雄心萬丈,範圍涵蓋機器人、資訊科技、電動車、機器學習等眾多領域,且政府挹注數千億元人民幣扶植,目標在於讓中國跨越「世界工廠」,進一步提升產業自給率。這點愈來愈重要,因為全球貿易自2007-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逐漸減緩,且中美近期緊張關係再現。兩國無不希望保障國內就業人口免受外國競爭的侵害,並縮短供應鏈,因此未來可能導致國際貿易進一步減少、促動去全球化。全球兩大經濟體倘若降低貿易活動,亦可能加深兩者企圖主導科技發展的競爭態勢,因而加速技術創新 (如5G) 以及服務自動化或機器人化 (包括醫療服務)的腳步。
轉貼自: PIMCO
若喜歡本文,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 Big Data In Finance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