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使用Python來可視化股票數據,比如繪製K線圖,並且探究各項指標的含義和關係,最後使用移動平均線方法初探投資策略。
數據導入
這裡將股票數據存儲在stockData.txt文本文件中,我們使用pandas.read_table()函數將文件數據讀入成DataFrame格式。
其中參數usecols=range(15)限制只讀取前15列數據,parse_dates=[0]表示將第一列數據解析成時間格式,index_col=0則將第一列數據指定為索引。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config InlineBackend.figure_format = 'retina' %pylab inline pylab.rcParams['figure.figsize'] = (10, 6) #設置繪圖尺寸 #讀取數據 stock = pd.read_table('stockData.txt', usecols=range(15), parse_dates=[0], index_col=0) stock = stock[::-1] #逆序排列 stock.head()
以上顯示了前5行數據,要得到數據的更多信息,可以使用.info()方法。它告訴我們該數據一共有20行,索引是時間格式,日期從2015年1月5日到2015年1月30日。總共有14列,並列出了每一列的名稱和數據格式,並且沒有缺失值。
stock.info() DatetimeIndex: 20 entries, 2015-01-05 to 2015-01-30 Data columns (total 14 columns): open 20 non-null float64 high 20 non-null float64 close 20 non-null float64 low 20 non-null float64 volume 20 non-null float64 price_change 20 non-null float64 p_change 20 non-null float64 ma5 20 non-null float64 ma10 20 non-null float64 ma20 20 non-null float64 v_ma5 20 non-null float64 v_ma10 20 non-null float64 v_ma20 20 non-null float64 turnover 20 non-null float64 dtypes: float64(14) memory usage: 2.3 KB
在觀察每一列的名稱時,我們發現'open'的列名前面似乎與其它列名不太一樣,為了更清楚地查看,使用.columns得到該數據所有的列名如下:
stock.columns Index([' open', 'high', 'close', 'low', 'volume', 'price_change', 'p_change', 'ma5', 'ma10', 'ma20', 'v_ma5', 'v_ma10', 'v_ma20', 'turnover'], dtype='object')
於是發現'open'列名前存在多餘的空格,我們使用如下方法修正列名。
stock.rename(columns={' open':'open'}, inplace=True)
至此,我們完成了股票數據的導入和清洗工作,接下來將使用可視化的方法來觀察這些數據。
數據觀察
首先,我們觀察數據的列名,其含義對應如下:
這些指標總體可分為兩類:
價格相關指標
當日價格:開盤、收盤價,最高、最低價
價格變化:價格變動和漲跌幅
均價:5、10、20日均價
成交量相關指標
成交量
換手率:成交量/發行總股數×100%
成交量均量:5、10、20日均量
由於這些指標都是隨時間變化的,所以讓我們先來觀察它們的時間序列圖。
時間序列圖
以時間為橫坐標,每日的收盤價為縱坐標,做折線圖,可以觀察股價隨時間的波動情況。這裡直接使用DataFrame數據格式自帶的做圖工具,其優點是能夠快速做圖,並自動優化圖形輸出形式。
stock['close'].plot(grid=True)
如果我們將每日的開盤、收盤價和最高、最低價以折線的形式繪製在一起,難免顯得凌亂,也不便於分析。那麼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在一張圖中顯示出這四個指標?答案下面揭曉。
K線圖
相傳K線圖起源於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當時的商人用此圖來記錄米市的行情和價格波動,後來K線圖被引入到股票市場。每天的四項指標數據用如下蠟燭形狀的圖形來記錄,不同的顏色代表漲跌情況。
圖片來源:http://wiki.mbalib.com/wiki/K線理論
Matplotlib.finance模塊提供了繪製K線圖的函數candlestick_ohlc(),但如果要繪製比較美觀的K線圖還是要下點功夫的。下面定義了pandas_candlestick_ohlc()函數來繪製適用於本文數據的K線圖,其中大部分代碼都是在設置坐標軸的格式。
from matplotlib.finance import candlestick_ohlc from matplotlib.dates import DateFormatter, WeekdayLocator, DayLocator, MONDAY def pandas_candlestick_ohlc(stock_data, otherseries=None): # 設置繪圖參數,主要是坐標軸 mondays = WeekdayLocator(MONDAY) alldays = DayLocator() dayFormatter = DateFormatter('%d') fig, ax = plt.subplots() fig.subplots_adjust(bottom=0.2) if stock_data.index[-1] - stock_data.index[0] < pd.Timedelta('730 days'): weekFormatter = DateFormatter('%b %d') ax.xaxis.set_major_locator(mondays) ax.xaxis.set_minor_locator(alldays) else: weekFormatter = DateFormatter('%b %d, %Y') ax.xaxis.set_major_formatter(weekFormatter) ax.grid(True) # 創建K線圖 stock_array = np.array(stock_data.reset_index()[['date','open','high','low','close']]) stock_array[:,0] = date2num(stock_array[:,0]) candlestick_ohlc(ax, stock_array, colorup = "red", colordown="green", width=0.4) # 可同時繪製其他折線圖 if otherseries is not None: for each in otherseries: plt.plot(stock_data[each], label=each) plt.legend() ax.xaxis_date() ax.autoscale_view() plt.setp(plt.gca().get_xticklabels(), rotation=45,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plt.show() pandas_candlestick_ohlc(stock)
這里紅色代表上漲,綠色代表下跌。
相對變化量
股票中關注的不是價格的絕對值,而是相對變化量。有多種方式可以衡量股價的相對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股價除以初始時的價格。
stock['return'] = stock['close'] / stock.close.iloc[0] stock['return'].plot(grid=True)
第二種方法是計算每天的漲跌幅,但計算方式有兩種:
這兩者可能導致不同的分析結果,樣例數據中的漲跌幅使用的是第一個公式,並乘上了100%。
stock['p_change'].plot(grid=True).axhline(y=0, color='black', lw=2)
為了解決第二種方法中的兩難選擇,我們引入第三種方法,就是計算價格的對數之差,公式如下:
close_price = stock['close'] log_change = np.log(close_price) - np.log(close_price.shift(1)) log_change.plot(grid=True).axhline(y=0, color='black', lw=2)
相關關係
在觀察了價格的走勢之後,我們來看看各指標之間的關係。下面挑選了部分代表性的指標,並使用pandas.scatter_matrix()函數,將各項指標數據兩兩關聯做散點圖,對角線是每個指標數據的直方圖。
small = stock[['close', 'price_change', 'ma20','volume', 'v_ma20', 'turnover']] _ = pd.scatter_matrix(small)
圖中可以明顯發現成交量(volume)和換手率(turnover)有非常明顯的線性關係,其實換手率的定義就是:成交量除以發行總股數,再乘以100%。所以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換手率指標去除,這裡使用了相關性關係來實現數據降維。
上面的散點圖看著有些眼花繚亂,我們可以使用numpy.corrcof()來直接計算各指標數據間的相關係數。
small = stock[['close', 'price_change', 'ma20','volume', 'v_ma20']] cov = np.corrcoef(small.T) cov array([[ 1. , 0.30308764, 0.10785519, 0.91078009, -0.37602193], [ 0.30308764, 1. , -0.45849273, 0.3721832 , -0.25950305], [ 0.10785519, -0.45849273, 1. , -0.06002202, 0.51793654], [ 0.91078009, 0.3721832 , -0.06002202, 1. , -0.37617624], [-0.37602193, -0.25950305, 0.51793654, -0.37617624, 1. ]])
如果覺得看數字還是不夠方便,我們繼續將上述相關性矩陣轉換成圖形,如下圖所示,其中用顏色來代表相關係數。我們發現位於(0,3)位置的相關係數非常大,查看數值達到0.91。這兩個強烈正相關的指標是收盤價和成交量。
img = plt.matshow(cov,cmap=plt.cm.winter) plt.colorbar(img, ticks=[-1,0,1]) plt.show()
以上我們用矩陣圖表的方式在多個指標中迅速找到了強相關的指標。接著做出收盤價和成交量的折線圖,因為它們的數值差異很大,所以我們採用兩套縱坐標體係來做圖。
stock[['close','volume']].plot(secondary_y='volume', grid=True)
觀察這兩個指標的走勢,在大部分時候股價上漲,成交量也上漲,反之亦然。但個別情況下則不成立,可能是成交量受到前期的慣性影響,或者還有其他因素。
移動平均線
吳軍老師曾講述他的投資經驗,大意是說好的投資方式不是做預測,而是能在合適的時機做出合適的應對和決策。同樣股市也沒法預測,我們能做的是選擇恰當的策略應對不同的情況。
好的指標是能驅動決策的。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一直沒有使用的一類指標是5、10、20日均價,它們又稱為移動平均值,下面我們就使用這項指標來演示一個簡單的股票交易策略。(警告:這裡僅僅是演示說明,並非投資建議。)
為了得到更多的數據來演示,我們使用pandas_datareader直接從雅虎中下載最近一段時間的谷歌股票數據。
import datetime import pandas_datareader.data as web # 設置股票數據的時間跨度 start = datetime.datetime(2016,10,1) end = datetime.date.today() # 從yahoo中獲取google的股價數據。 goog = web.DataReader("GOOG", "yahoo", start, end) #修改索引和列的名稱,以適應本文的分析 goog.index.rename('date', inplace=True) goog.rename(columns={'Open':'open', 'High':'high', 'Low':'low', 'Close':'close'}, inplace=True) goog.head()
數據中只有每天的價格和成交量,所以我們需要自己算出5日均價和10日均價,並將均價的折線圖(也稱移動平均線)與K線圖畫在一起。
goog["ma5"] = np.round(goog["close"].rolling(window = 5, center = False).mean(), 2) goog["ma20"] = np.round(goog["close"].rolling(window = 20, center = False).mean(), 2) goog = goog['2017-01-01':] pandas_candlestick_ohlc(goog, ['ma5','ma20'])
觀察上圖,我們發現5日均線與K線圖較為接近,而20日均線則更平坦,可見移動平均線具有抹平短期波動的作用,更能反映長期的走勢。比較5日均線和20日均線,特別是關注它們的交叉點,這些是交易的時機。移動平均線策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當5日均線從下方超越20日均線時,買入股票,當5日均線從上方越到20日均線之下時,賣出股票。
為了找出交易的時機,我們計算5日均價和20日均價的差值,並取其正負號,作於下圖。當圖中水平線出現跳躍的時候就是交易時機。
goog['ma5-20'] = goog['ma5'] - goog['ma20'] goog['diff'] = np.sign(goog['ma5-20']) goog['diff'].plot(ylim=(-2,2)).axhline(y=0, color='black', lw=2)
為了更方便觀察,上述計算得到的均價差值,再取其相鄰日期的差值,得到信號指標。當信號為1時,表示買入股票;當信號為-1時,表示賣出股票;當信號為0時,不進行任何操作。
goog['signal'] = np.sign(goog['diff'] - goog['diff'].shift(1)) goog['signal'].plot(ylim=(-2,2))
從上圖中看出,從今年初到現在,一共有兩輪買進和賣出的時機。到目前為止,似乎一切順利,那麼讓我們看下這兩輪交易的收益怎麼樣吧。
trade = pd.concat([ pd.DataFrame({"price": goog.loc[goog["signal"] == 1, "close"], "operation": "Buy"}), pd.DataFrame({"price": goog.loc[goog["signal"] == -1, "close"], "operation": "Sell"}) ]) trade.sort_index(inplace=True) trade
上述表格列出了交易日期、操作和當天的價格。但很遺憾地發現,這兩輪交易的賣出價都小於買入價,實際上按上述方法交易我們虧本了!!!
你是否很憤怒呢?原來分析到現在,都是假的呀!我之前就警告過,這裡的分析只是演示移動平均線策略的思想,而並非真正的投資建議。股票市場是何其的複雜多變,又如何是一個小小的策略所能戰勝的呢?
那麼這個策略就一無是處嗎?非也!如果考慮更長的時間跨度,比如5年、10年,並考慮更長的均線,比如將20日均線和50日均線比較;雖然過程中也有虧損的時候,但贏的概率更大。也就是說,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該策略也是可行的。但即使你賺了,又能跑贏大盤嗎?這時候還需用到其他方法,比如合理配置投資比例等。
還是那句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是分析股票的文章,而是藉用股票數據來說明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演示什麼樣的指標是好的指標。
來源:魚心DrFish
轉貼自: 36大數據
留下你的回應
以訪客張貼回應